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第2週】BBC新聞讀後心得_Schools struggle to find headteachers

【大意】
在1999年10月20日(星期三)英國的一篇學校苦於尋找校長的新聞裡可見出英國只希望提高校長的標準與素質,然而卻無法提高校長薪資報酬與待遇等,以致於在當時的英國很難找到合適的校長;在10月21日(星期四)那天英國首相呼籲校長能支持績效報酬制度的教師薪資改革提案。
【迴響】
一、臺灣現行考核制度與教師課稅機制仍待持續健全
近年來,隨著市場化競爭機制之衝擊,各界對於教師專業定位與薪資報酬多有所討論,然而,倘於教師課稅下,提高導師費,卻未提高行政人員費用及相關回補金,恐降低學校擔任行政人員之意願與素質,也連帶影響社會對於教育行政人員之觀感。
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及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中,可見逐步建置其完善機制,然而就各校面臨教師疑有不適任情況與教師考核制度中,仍存有保護同仁心理,並避免相關涉訟案發生,恐因而無法有助於教師專業素質與淘汰不適任教師。
二、校長素質為學校發展重要一環
校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推手,也是學校發展的領航者,其領導是否得法關係著學校行政與教學的成敗,因此校長的素質與表現相當重要(謝文全,1999)。由此可見學校苦於尋找校長或是無法找適切校長,其素質與領導型態皆可能衝擊校內整體發展,在本篇報導中,雖為20世紀發生的事件,但卻也為爾後校長專業素質與培育有深遠啟發。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校長培育制度的展望讀後心得

校長培育制度的展望(Prospects in Principal Preparation)
讀後心得
校長在學校扮演關鍵的角色,然而本篇文章作者發現初任校長經常尚未準備好即需投入學校領導場域。作者從談論「傳統校長培育制度的不足」、「分享決策及增能授權如何影響校長職前培育需求」、「問題導向學習法」、「校長所需額外技能」及「校長培育制度中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合作的重要性」等層面探究未來校長培育制度的展望,以下吾人茲就五層面探究校長培育制度與現況運作初究如下:
(一)校長培訓制度應更加具有多元化
由各縣市政府所辦理之校長甄選儲訓過程中,從校長甄選命題更加具有廣度與深度,以符應變動時代及與時俱進下所帶來的多元衝擊;然而從作者指出傳統培訓制度含括大量的理論,但少有機會將理論應用於明確的問題及挑戰,導致企圖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成效有限,可見培訓過程中,除校長具備之專業知能外,更可多增加特色學習或危機管理等實務課程,如此一來,也可避免初任校長投入學校領導場域之即時處理。
(二)領導模式轉變影響校長培訓過程
作者指出隨著增能授權趨勢的到來並隨著學校本位管理日漸普及,學校決策不再只是單純地由上而下完成,在學校願景達成過程中,有更多成員參與決策的過程,校長必須精熟團體參與技巧及問題解決策略。於培訓過程中也更需因應領導模式轉變以提升實際成效。
(三)善用問題導向助於面臨實際環境中之處理策略
作者從問題導向學習法觀點探究於校長培育制度之助益,從假設性情境中引領儲訓校長之不同思維,並從中尋求問題解決策略。
(四)破除以往概念探究校長之額外技能
校長從以往大家所提為「一校之長」引領學校往更優質發展外,更提到校長須能夠意識社會系統內的行為將如何影響他人與資源配合運用,像是社區與家長、教師專業社群之引領等,都須具備策略性思考技能與前瞻規劃。
(五)校長培育制度中利害關係人合作之啟發
誠如Durkheim所言:「教育變革是社會變遷的結果與徵兆,並總是從社會變遷來解釋教育變革。」文中作者指出中學校長協會(NASSP)1992年的報告強調,校長培育制度中的利害關係人合作模式需要改變,也隨著民主、自主與多元化衝擊下,家長參與事務增加,相關利害關係人也隨之多元與密切,同時如何使每一利害關係人皆能同心運作,共創教育新氣象,則為校長培訓過程中重要一環。